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作者 | 何洋,编辑 | ,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 宿敌 " 亚马逊和 Shopify,正在放下干戈。
这可能是全球跨境电商即将迎来大变局的一个重要信号。
Buy With Prime ——一个亚马逊推了快一年的独立站项目,曾被 Shopify 视为 " 眼中钉 "、多次予以警告——现在可能要成为二者关系发生改变的起点。
而促使起点出现的契机,很大程度来自于他们盲区之外的新对手—— Temu、SHEIN、TikTok 等新锐竞争者的出现。
据部分掌握一手信息的跨境电商企业透露,亚马逊和 Shopify 正在坐下来,围绕 Buy With Prime 如何对接进行协商。" 某种程度上像是议和,但也像是诏安。"
由于 Buy With Prime 本身就是亚马逊想要渗透到商家独立站的业务,无论是哪种结局,都让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大于彼此隔绝。
" 这就好比天猫做了一款工具,让商家在微信视频号直播时,全部打着天猫的字样、消费者享受 88VIP,且全部菜鸟送货。" 前述爆料人士指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生意增量,尽管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值得一试。" 原因很简单,因为抖音、拼多多的增长太猛了。天猫和微信都不可能视而不见。"
只有共同的对手出现,才会让昔日的对手团结。
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01 握手言和?
Buy with Prime 是亚马逊在 2022 年 4 月推出的一项服务,加入该项目的商家可在独立站的产品页面添加 Prime 徽章。亚马逊 Prime 会员就可以从商家的独立站购物,并享受以往只能在亚马逊购物才能享受到的服务,诸如快速、免费送货、无缝结账、免费退货等。
图片来源:Marketplace Pulse
简言之,Buy with Prime 似乎是亚马逊为了应对商家脱离平台选择自建站的防御性措施。它相当于将亚马逊运营体系和产品功能平移到商家的独立站。如此一来,亚马逊会员则可以更大范围的在不同电商网站进行选品购物,而不拘泥于亚马逊本身,而与此同时还不用担心无法享用亚马逊的服务。
" 商家可以用一个插件,将自己在亚马逊的商品评论和评级导入独立站,未来也不排除可通过亚马逊站内广告为独立站引流。" 一位深圳的跨境商家告诉亿邦动力。
Buy with Prime 解决了商家做独立站的几个棘手问题:
1优质用户来源。根据公开数据,2022 年亚马逊 Prime 会员数量约为 1.72 亿。消费者每年交 139 美元成为亚马逊 Prime 会员,就可从亚马逊获得免费送货、免费退货、免费电影、免费音乐、免费存储空间等福利。因此,亚马逊的用户忠诚度和转化率比其他电商平台更高,且 Prime 会员也是相对有着更高消费力的人群。把这部分用户引至商家独立站,无疑是个优质的客群;
2更成熟的服务体系。商家独立站的订单通过亚马逊 FBA 为客户履约、通过 Amazon Pay 完成结算,从用户体验来看,只需原来的亚马逊账号即可完成多渠道的购物,做到在亚马逊和商家独立站之间的无缝跳转,且享受的服务是一致的。同时,亚马逊 FBA 的成熟性和领先性对独立站的基建是个很好的加持;
3更多的商品评论可带动独立站的转化。独立站的运营难点,不仅包括没有天然的流量,也包括用户规模不够大、商品评论少,不能给予消费者足够的购买信心,从而导致转化率低的问题。商家把亚马逊的商品评价同步到独立站产品页面,不仅可以大大的丰富独立站的用户参考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亚马逊的品牌背书。
" 类似于让卖家的独立站变成了亚马逊的品牌旗舰店。" 一位业内人士总结道," 对亚马逊当然百利而无一害,是它创收的重要来源,拓展了从第三方卖家收取服务费的新渠道,也变相为 Prime 会员项目进行了推广。而卖家也可统一管理自己的独立站和亚马逊店铺,并提升独立站的服务体验。"
然而,Shopify 却受到一次 " 侵蚀 " ——向独立站卖家收取履约及交易服务费本是 Shopify 的重要收入来源。就在 2022 年,Shopify 还以 21 亿美元的重金收购了美国本土物流服务商 Deliverr,并整合 SFN,对标亚马逊 FBA。
可想而知,Shopify 屡次向商家发出 " 数据安全风险 " 警告提示,试图劝阻他们使用 Buy with Prime 功能。
但转折可能发生在今年。"Shopify 对商家加入 Buy with Prime 的事,有些松口了。" 据一位独立站卖家称,虽然目前尚未有任何具体落地的消息,但亚马逊和 Shopify 之间就 Buy with Prime 的合作已经谈判了好几个月。
在不久前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当被问及 Shopify 与亚马逊的关系时,Shopify 总裁哈雷 · 芬克尔斯坦表示," 一直在与其进行谈判,可能在部分业务上进行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 "。
而自今年 1 月 Shopify 竞品 BigCommerce、Wix 开始支持 Buy with Prime 后,"Shopify 与亚马逊的统一战线似乎也快要达成"。" 如何进行收益的分配,是二者能否真正达成合作的主要问题所在。" 上述卖家直言。
再者,首批定邀的商家似乎也尝到了 Buy with Prime 的甜头。根据亚马逊内部数据,Buy with Prime 已被证明可将购物转化率平均提高 25%。比如,美容器仪商家 Trophy Skin 将 Buy with Prime 添加到品牌独立站后,购物者的转化率超过 30%;智能家居商家 Wyze 的转化率提高了 25%,并已将 Buy with Prime 添加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产品中;大健康类商家 Hydralyte 的转化率则提高了 14%。
随着亚马逊宣布从今年 1 月开始,Buy with Prime 面向所有美国商家开放,也意味着,它对商家的吸引力正在显现—— Shopify 的阻挠似乎不再合时宜。
" 商家要考虑的是,在独立站使用 Buy with Prime,是不是综合成本更低以及能获取更多流量,而不只是简单的将履约交付给亚马逊而已。" 一位同时经营独立站和亚马逊业务的跨境卖家指出,自己也在观望中。
02 两大阵营解体?
过去几年,亚马逊所主导的平台电商与 Shopify 代表的独立站模式,在商家面前来回拉扯——一个提供天然的购物流量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一个代表着自主经营和品牌私域。没有谁真正占了上风。
在疫情导致的电商非常规发展态势下,亚马逊和 Shopify 都曾获得了历史性的高增长,但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繁荣掩盖了一些问题。亚马逊供给侧的 " 大爆发 ",既伴随着泥沙俱下的乱象,也带来平台流量 " 不够分 " 的苦恼,大洗牌自然而然发生。Shopify 为商家描绘了拥有自由意志的未来,并解决货源、物流履约、金融给支付、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问题,唯独不提供流量。
Shopify 曾凭借着 " 军火商 " 的身份,成功笼络大批 " 亚马逊叛军 "。根据第三方数据,2020 年 Shopify 新增商家 68 万个,2021 年新增 31.4 万个,2022 年上半年则新增 7.1 万个。可以说,独立站经历了一段狂飙高走的时期。但铩羽而归的玩家不在少数。
一边是流量焦虑和各项成本提升带来的经营压力,一边是线下商业复苏及各大零售商 " 断臂式求生 " 的去库存之举对电商形成的冲击,Shopify 和它背后的独立站商家们经历了一个急剧降温的 2022 年。越来越多商家意识到,独立站虽有长线发展价值,但红利空间已经消失,不再是小白卖家的增长机会,往后的试错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亚马逊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乏力期。其财报显示,2022 年,亚马逊净销售额为 5140 亿美元,同比增长 9%;净亏损 27 亿美元,创亚马逊历史最差业绩。按具体业务来看,亚马逊自营电商销售额同比下降,第三方平台业务也达到历史最慢增速。
另据第三方数据统计显示,以往亚马逊在美国在线零售市场的占有率约为 42%,而在 2022 年该数字已经下滑到了 37%。
当行业泡沫被挤完,两种形态的玩家都遭遇增长瓶颈时,亚马逊和 Shopify 之间的对抗性似乎正在消弭。亚马逊要考虑商家对品牌化经营的诉求,就绕不过他们需要一个独立站的问题;Shopify 要保证商家的经营持续性,就不得不直面最关键且致命的流量问题。
不可否认,亚马逊和 Shopify 依然是全球跨境电商的 " 两极 " ——他们分别凭借中心化和分散式的结构,覆盖了全球最广泛的商家及消费市场。只不过,今天,这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峙似乎也不再明晰。
于商家而言,无论以前是 " 以亚马逊为主 ",还是走独立站模式,都绝不是唯一,更不是终局。当亚马逊越来越成熟,Shopify 不再代表先进性,他们也不再是商家 " 被迫站队 " 的烦恼——从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发展、从 DTC 到全域增长成了行业共识。这其中,亚马逊无疑是全域出海成熟商家的必选项,而独立站的确 " 人人都需要 ",但纯独立站却成了伪命题。
有人说,在寻求增长的道路中,跨境电商两大阵营正在 " 解体 "。这不无道理。就像亚马逊不满足于只在站内赚取对卖家的服务费,而要通过 Buy with Prime 把手伸向独立站一样,Shopify 也在打破自己的边界,为卖家提供建站之外的其他更多服务,包括自建和整合。
数据显示,截止到 2 月 15 日,在 Shopify 的应用商店里,一共有 974 家供应商发布了 1 万多款应用程序,为商家提供支付、物流、营销、金融、社交、评论、定位、财税等各式各样的增值服务。甚至,它还涉足了自己不擅长的流量领域,比如去年推出新工具 "Shopify Collabs",连接社交媒体上的创作者与 Shopify 商家,以借助 KOL、KOC 帮商家获客;再比如不断升级旗下的购物应用 Shop,允许消费者在 Shop 应用中搜索来自 Shopify 商家的全部产品……
" 我们会更偏向于把亚马逊和独立站结合起来做,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角色,同时我们也会布局更多渠道,包括其他电商平台、线下渠道。" 一位商家指出," 全渠道触达用户才是真正的品牌。而渠道之间的融合也是实现品牌数字化经营的必经之路。"
03 来自巨头盲区的狠角色
除了来自内部的增长压力,一些新锐力量的出现也让亚马逊和 Shopify 措手不及。
在 2022 年之前,亚马逊可能根本不会想到,一个独立站卖家能与自己相较量。SHEIN 就像一头洪水猛兽,从最初默默无闻的 " 服装独立站卖家 " 到如今估值千亿的 " 全球快时尚跨境电商 "。2022 年,SHEIN 营收达到 227 亿美元,同比增长 52.8%,预计到 2025 年翻一番达 585 亿美元,将超过 H&M 和 Zara 的年销售额总和——这无疑与亚马逊和 Shopify 的萎缩、增速放缓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 Sensor Tower 的数据,2022 年,SHEIN 下载量依旧强劲,以超过 1.7 亿次的下载量稳居出海电商下载榜冠军,成为日本市场下载量最大的电商应用,同时也在美国、东南亚和拉美等多个海外市场表现突出。
更重要的是,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SHEIN 的平台化动作也在加速推进。这意味着,SHEIN 将形成与亚马逊类似的商业模式——自营 + 第三方平台。
亚马逊曾试图对抗 SHEIN 的汹涌态势,比如扩大 Amazon Fashion业务范围,使用机器学习模型来激励顾客,帮助用户找到适合自己独特风格的产品;再比如去年开出 Amazon Style 实体服装店,通过先进的技术为顾客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购物体验等。
但正如一位服饰类目跨境卖家所言,"SHEIN 能赚到亚马逊赚不到的钱 "。" 亚马逊不适合时尚服饰类商家,其平台特点是 80% 以上的商品走 FBA,这种体系会导致商家在款式的快速更新以及高库存的矛盾中做选择。而 SHEIN 的快时尚模式已成熟、稳定的运作,加之巨大的 C 端精准流量,其开放平台显然对服饰类商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该卖家指出。
无独有偶的是,另一家来自中国的跨境电商企业——拼多多 Temu,就像 " 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 ",截胡了亚马逊和所有独立站的 " 低价生意区间 "。
自去年 9 月初上线以来,Temu 迅速席卷美国,以绝对低价路线的优势 " 大杀四方 "。截止到今年 2 月 23 日,其 APP 新增下载量达 4000 多万,购物 App 新用户增速第一,在 App Store 购物榜霸榜 69 天,在 Google Play 购物榜霸榜 114 天。冠名 2023 年北美 " 超级碗 " 后,Temu 电视广告覆盖 1 亿用户。不到半年,Temu 已创下了 " 单品日销过万件,单店日销过 3 万件 " 的成绩。
"Temu 太猛了!我本来也是不屑的,这种超低价打法,卖家玩儿不起。但这惊人的起量速度着实也让人心动。" 一位亚马逊卖家直言。
在其看来,Temu 已然抢走了亚马的低价标签。要知道亚马逊增长飞轮的起点就是 " 低价吸引买家 "。" 拼多多一来就‘ 1-3 折’、6 美元的运动鞋、60 美分的耳环,朴实的美国人民哪经得住这样的诱惑?" 他笑称。当下,亚马逊的一个矛盾在于,不再 " 极致低价 " 就会流失消费者,价格压太低,对卖家就没了吸引力——毕竟亚马逊卖家的运营成本早已翻了多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TikTok 所代表的新型电商模式,也让亚马逊和 Shopify 都显得 " 老旧 "。手握 13 亿全球月活用户,TikTok 代表了继搜索引擎、社交媒体之后,以短视频为特色的第三代流量形态,其用户的高使用时长、高粘性、高参与度,都让广告主、电商卖家不得不重视在 TikTok 的布局和投入。
" 一方面,TikTok 广告投放引擎精准度会大幅提升,另一方面 TikTok 开设小店的国家站点会超过 20 个,这些都让 TikTok 有望成为 2023 全球电商的新基建。" 有出海营销服务商称。
换句话说,跨境电商的竞争格局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化。当新的强敌出现,亚马逊和 Shopify 之间的矛盾似乎也不再突出。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