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大概 2019 年 5G 刚开始商用的时候,运营商和厂商宣传的终端除了手机,还有一种名为 "CPE" 的设备。按照官方说法,CPE 可以把 5G 信号转化为 WiFi,这样 3G、4G 手机以及其他不支持 5G 的 WiFi 产品都能以这种形式连上 5G 网络,实现高速上网。
不过,到了 2023 年的今天,5G 手机早已普及,哪怕是几百块的预算也基本不会考虑 4G 产品。而曾经借着 5G 营销浪潮而来的 CPE 设备,似乎已经被逐渐边缘化,既不被大家所熟知,也看不到有多少人在使用。那么,CPE 真的只是个鸡肋产品,现实中已经找不到对应的应用场景了吗?
CPE:能插手机卡的路由器
CPE 是一个听起来有些晦涩的名词,它是 "Customer-premises equipment" 的缩写,翻译过来大概就是 " 用户终端设备 ",通常上指用户端和运营商服务连接的网络设备。广义上的 CPE 包括光猫、路由器、电话等,而 5G 时代的 CPE,一般特指能够连接 5G 网络,并将其转化为 WiFi 信号的网络终端设备。
了解 CPE 的具体功能后,你大概会想到一个很熟悉的场景—— 5G 手机开启热点,笔记本等其他设备用 WiFi 连接它来上网。在手机热点功能普及之前,市面上有很多 3G、4G 网卡类产品。它们通常通过 USB 口和笔记本、PC 连接,内置手机 SIM 卡,将移动信号通过 USB 口变成这些设备能用的网络。
的确,从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来说,CPE 的确有些像一台 5G 网卡设备。不过,CPE 的体积通常要比电脑网卡大得多,大概和路由器差不多。而且,CPE 一般都会有路由器的大部分功能,比如配备多个网口,WAN 口连接光猫并配置好宽带账号后,它用起来就和一台普通路由器无异。CPE 的硬件配置也和一般的路由器差不多,比如会用 ARM 架构的芯片,集成内存和闪存。
当然,和普通路由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CPE 可以插入手机 SIM 卡,能连接 5G 网络。这样一来,即便没有接入有线宽带服务,CPE 也能 5G 路由器,给使用者提供能用的 WiFi 信号。
相比体积小巧的智能手机,CPE 称得上是庞然大物。大得多的体积让 CPE 能拥有更强的网络硬件配置,比如更多的天线、更好的散热装置、更强的信号增益,也有着更大的带机量。另外,CPE 和普通路由器一样要插电使用,不需要考虑续航问题,功率方面自然更有优势。
两相对比之下,智能手机是综合类产品,而 CPE 是专门的网络设备,且体积庞大、配置占优,作为 5G 热点设备能带来更强的网络性能和上网体验。
CPE 的个人使用场景在变窄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使用网络服务的主要途径无非有线宽带和移动网络两种。前者提供稳定且高性价比的网络资源,后者则以灵活性取胜。而依托移动网络生成的热点,则是把移动网络转化成其他设备能用的 WiFi 信号。大部分情况下,这都是一种临时的解决方案。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移动热点,往往是因为当时的场景下无法获得稳定可用的 WiFi 网络,比如办公室网络突然故障、在交通工具上临时要用笔记本在线办公等。
对于临时性的移动热点需求,最廉价最便捷的方案就是通过我们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实现。得益于 4G、5G 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智能手机上的网速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的 PC 联网使用需求,当前的流量资费称得上绝对便宜,但用来办公临时增加几 GB 的流量,费用完全是可以接受的程度。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CPE 的网络性能要比手机更强,但灵活性不足制约了它的应用场景。CPE 没有内置电池需要插电使用,且体积较大,作为移动热点方案," 移动 " 的特性其实已经不存在了,灵活性被手机吊打。购买 CPE 需要一笔额外的成本,即便不考虑额外的号卡套餐资费,设备本身也要几百上千的费用。
曾有厂商试图把 CPE 打造成露营设备,大力宣传它能在户外场景下提供稳定的网络服务,但槽点在于它需要通过移动电源供电。在用户角度来说,既然要携带移动电源,那么直接给开热点的手机充电即可,不用需要再额外携带一台 CPE。
而如果把 CPE 视作是路由器产品,连接移动网络只是锦上添花的功能之一,那么它是否能和普通路由器竞争呢?
答案是不能。当前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路由器产品类型丰富、数量繁多,各价位覆盖全面,用户只花 200 元左右就能买到支持 WiFi 6 和 Mesh 功能的路由器。对比之下,CPE 作为路由器在配置和价格上都不占优。能插手机卡联网固然是差异化功能,但路由器场景下,绝大部分情况都是连接光猫使用,这个功能显得有些鸡肋。
总的来看,随着 5G 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CPE 产的使用场景在迅速变窄,无论是作为移动热点设备还是 5G 路由器,对普通消费者都难以形成真正的吸引力。
CPE 更适合商业用途
CPE 对于个人用户实用性不强,用途和需求无法匹配。不过,CPE 可以在商业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场景。比如大型会议现场,CPE 可以临时部署作为网络解决方案。
早年的 3G 时代,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型活动或发布会场地中,会有运营商临时调配的信号车,以解决现场网络拥堵的问题。进入 5G 时代的今天,得益于更大的容量和更高的速率,这种情况大大改善。如果在现场配置多个不同运营商网络的 CPE,那么就能给参会人员提供相对稳定的网络服务。
以小雷个人的经验来说,大型会议或活动现场一般会配备 WiFi 热点,它们通常由场地运营方提供,但多数质量不佳,而活动承办方作为临时 " 租客 ",自然也不太可能对现场的网络设施做大的改动或升级。CPE 的灵活性没法和手机比,但相对固定的网络设备,可移动的优势就很明显了。
而在露天场所,活动方想通过有线网络来搭设 WiFi 热点,给海量的人群提供网络服务,成本很高、实现难度很大。如果临时租用大量 CPE 设备,则要容易很多。
简单来说,CPE 作为移动热点设备在用户角度的劣势,到了商用场景下就不太明显,而其更强的网络性能和可移动性优势则被进一步放大。
写在最后
CPE 进入大众视野,是借着 5G 的风口而来的。对于 5G,运营商和各路厂商描绘出了恢弘的愿景,比如远程医疗、VR、自动驾驶等等。从技术难度来说,CPE 比手机更低,因而成为首批能连接 5G 网络的设备。5G 试商用时期,CPE 作为能 " 让每个人都用上 5G" 的设备,自然赚了一波风头。
而随着 5G 逐渐普及,它的神秘感在慢慢消退,变成普罗大众都能用的东西。就实际体验来说,5G 相比 4G 带来了更快的网速,但绝对的稳定性方面仍然不及有线宽带。这个时候,更多人发现,所谓的能通过 5G 实现的未来场景,理论上高速宽带其实是更好的承载者。
此种情况下,5G 相关的概念在迅速退烧,当年乘风而起的 CPE 产品,在暴露出用户场景狭窄的短板后,自然也就被边缘化。当然,CPE 在 B 端仍然能挖掘出很多潜在的需求,很多厂商仍然在研发生产 CPE 设备。作为一种网络解决方案,CPE 仍然尤其特殊的价值。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