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钱奖励生娃不能只给二孩、三孩,一孩减少才是生育水平萎缩的主因。为此,她提交了一份《关于重视一孩生育支持的建议》。
贺丹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取消生育支持政策的梯次差异,从全周期、全过程的视角,设计生育支持政策措施,避免出现一孩不补、二孩少补、三孩多补的差异化递进式支持政策,着重改善家庭初次生育养育的过程体验,提高一孩家庭生育的获得感和再生育意愿。一时间相关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引起广大网友共鸣。
作为长期研究人口问题的专业人士,贺丹委员的建议可谓是一语中的,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低迷双重压力,2022 年更是中国人口近 61 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从长期来看,人口负增长或是难以逆的大趋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干预,让人口下降的速度变缓,这就需要在提高生育率上下功夫。为此,近期全国多地出台 " 真金白银 " 鼓励生育政策。
比如,杭州市今年 2 月提出,将首次向同一对夫妻生育二孩、三孩,且新出生子女户籍登记在杭州的家庭,发放育儿补助,拟向二孩家庭一次性发放补助 5000 元,向三孩家庭一次性发放补助 20000 元;济南市今年 1 月提出,向 2023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 600 元育儿补贴;长沙去年 10 月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按其合法生育的第三孩(及以上 ) 每孩次一次性补贴 1 万元……
从上述生育政策可以看出,奖励更多聚焦在二孩、三孩身上,对于一孩奖励极少,甚至没有。这里面的内在逻辑是,大家已经有足够的意愿去生育一孩,而事实并非如此。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持续走低,从 2017 年到 2021 年,平均打算生育 1.76 个到 1.64 个。从 2019 年到 2022 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从 1.52 下降至 1.07,分孩次看,一孩生育率从 0.7 跌至 0.5。这就表明,能生且愿意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数量明显减少,一孩生育率下降势必影响二孩和三孩生育率,加剧生育水平下降趋势。
笔者作为一名未婚的 "90 后 ",深切地感受到周围同龄人普遍晚婚晚育,甚至晚婚不育。究其原因,并非不想生育,而更多的是生活压力大,生育养育成本高。很多年轻人自嘲:连自己都养活不起,哪里有钱养孩子。
针对 " 生不出 "" 养不起 "" 没人带 " 等突出问题,贺丹委员提出将大学生纳入生育保险范围,为生育的大学生提供医疗保障和生活津贴;家庭育儿阶段给予税收减免,在家庭购房、购车方面给予优先优惠;经济压力较大的家庭,可以提前支取住房公积金和养老金的个人账户部分;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险,婴幼儿照护补贴,生殖健康服务等基本保障制度,将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等具体措施。
上述建议有些并非第一次出现—— 2022 年便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 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 ";同年国务院印发通知,提出将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 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 " ……
由此可见,国家早已关注并探索解决 " 一孩生育 " 的问题,但正如贺丹委员所言," 地方政府的生育支持政策不能只盯着二孩和三孩 "。生育率的提高需要全盘考虑、前瞻部署、系统应对,更需要积极宣传、大力落实。既要经济社会、家庭支持、教育医疗等方面共同营造良好的生育和养育环境,提高 " 一孩 " 养育体验;又要积极宣传和落实现有的生育保障政策,建立健康、积极的生育文化,加强全社会生育观念转变,让年轻人 " 敢生 " 更 " 能生 "。
图片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