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句“我是大湾区人”,道出“9+2>11”的时代密码....

一句“我是大湾区人”,道出“9+2>11”的时代密码

[2023-03-10 07:57:00] 编辑:所有都给你 点击量:68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有人说我是澳门人,有人说我是香港人,我会说我是大湾区人。"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何超琼的发言迅速冲上热搜。不管是同饮一江水,还是都爱吃皮蛋瘦肉粥,"我是大湾区人"背后首先是文化的认同。这个道理不难 .....

" 有人说我是澳门人,有人说我是香港人,我会说我是大湾区人。"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二场 " 委员通道 " 上,全国政协委员何超琼的发言迅速冲上热搜。

一句“我是大湾区人”,道出“9+2>11”的时代密码

不管是同饮一江水,还是都爱吃皮蛋瘦肉粥," 我是大湾区人 " 背后首先是文化的认同。这个道理不难懂。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文化语言相同、风俗习惯相通,饮早茶、睇粤剧、行花街等种种岭南文化细节,早就融入了大湾区人的日常。

共同文化底色之上,从 " 澳门人 "" 香港人 " 到 " 大湾区人 " 的措辞变化,折射出更深层次的身份认同。今年,是 " 粤港澳大湾区 " 被连续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七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实施的第四年。七年的时光里,从基础设施 " 硬联通 "、体制机制 " 软联通 ",到三地人民 " 心联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步步从蓝图变成了实景," 我是大湾区人 " 的观念也越发深入人心。

" 我是大湾区人 " 的背后,超越了简单的 "9+2"。假设没有文化的交流、身份的认同,大湾区的发展只是内地 9 个城市和 2 个特别行政区的简单相加,显然无法实现经济整体的最大化发展。大湾区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强化 "9+2" 的联系和交流,实现政策宽松、贸易畅通、人才自由、货币融通的协同发展,向世界级大湾区发展看齐。

过去一年里,大湾区内 "9+2" 城市间,正在形成更加深刻的 " 破圈 "" 拆墙 " 之势,合作早已不限于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组团内部。例如,香港出台了首份在 " 一国两制 " 框架下由特区政府编制、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正式揭牌,澳门更加深入地融入大湾区建设;珠江东西两岸加速产业融合等。显而易见,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内部,"9+2" 的效果早已超过了 "11"。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 2022 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近 13 万亿元,大湾区常住居民超过 8600 万。正如何超琼所说,她从这些数据中,看到了庞大的市场、丰厚的人力资源以及无限的发展潜力。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一句 " 我是大湾区人 ",在身份认同的感性流露中,道出了 "9+2>11" 的时代密码: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抓住大湾区发展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随着大湾区进一步融合发展迈向国际一流湾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大湾区人 " 将成为更多人骄傲而闪亮的新名片。

图片 | 新华社

热门搜索: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 0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投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