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主办方供图
3 月 12 日下午," 英雄花开英雄城 " 系列活动——马伯庸新书分享暨读者见面会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分享会中,马伯庸谈到了自己的创作经历、生活感悟以及新书背后的故事。
作为一名极为高产的创作者,马伯庸创作了包括《两京十五日》《长安的荔枝》《显微镜下的大明》《风起陇西》《七侯笔录》《龙与地下铁》等在内的一众作品。近年来,随着《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等相继被改编后搬上影视屏幕,更让马伯庸成为影视 IP 市场的 " 宠儿 "。
新作长篇历史小说《大医 · 破晓篇》《大医 · 日出篇》,讲述中国近现代医疗故事,三个出身、性格、际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在同一个时间点踏入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以精湛医术为人民服务,他们以言传身教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医者,成为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的故事。
谈到《大医》书名的由来,马伯庸表示," 大医 " 的名字来源于孙思邈的《千金方》,它讲的是医德本身, " 大医 " 一词并不代表着医术精湛,作为近代的医生,对于时代时局的变化,更要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所以本书就起了 " 大医 " 这个名字。
马伯庸分享其创作经历 " />
《大医》的故事,缘起于 2017 年。彼时马伯庸辗转受邀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参观了院史馆。也正是这次参观,让马伯庸看到了 " 深藏 " 于这所西式风格二层小楼中的故事。
身为一名历史小说创作者,马伯庸意识到这是一座宝库," 清末民初,是一个充满了冲突和变化的年代,这个年代很容易出故事。而医生这个角色本身,同样充满着戏剧性,作为医生,所做的事情都是关乎生死的。"
" 中国近现代史实在漫长,中国近现代的医疗故事也实在精彩。在调研和创作过程中,我查到了太多值得起立致敬的真实人物,也看到了太多值得浓墨重书的事迹。" 马伯庸称,写作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就是深入了解一百年前的中国医学以及当时的医生是如何对患者进行治疗的。
为此马伯庸查找了大量出版于民国时期的医学书籍,清末出版的《药学大全》,二十世纪 60 年代出版的《赤脚医生手册》《农村常见病防治》,余新忠的《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等等,上面记载着一些在现在看来颇为 " 简陋 " 的治疗方法。遇到不理解的地方,马伯庸再去按图索骥,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马伯庸在后记中坦言,"《大医》是我写得最有责任感的一部小说 ",2017 年受邀参加华山医院职工文化讲座时,他也未曾想过如今能写出这套医生题材的著作,更没想到会一口气写到 80 余万字,成为他创作以来字数最多的一部小说。
对于喜欢写作的青少年朋友,马伯庸建议,写作不要停下来,写作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初心。" 你发自内心喜欢某件事情,喜欢与别人分享,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要一直坚持写下去。" (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