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基金经理限薪潮,与股民何干?

基金经理限薪潮,与股民何干?

[2024-01-08 14:22:54] 编辑:楼事纪 点击量:67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近几日,有关"基金经理限薪"的话题不断在金融圈谈起。除了限薪,"变相裁员"、"降薪"等传闻也多了起来。此前网上还有一条"公募基金经理薪酬或封顶350万"的词条在网上一度冲上热搜榜单。这类传闻在这两年传了好几个版本,从封顶5000万,到1500万, .....

近几日,有关 " 基金经理限薪 " 的话题不断在金融圈谈起。

除了限薪," 变相裁员 "、" 降薪 "等传闻也多了起来。此前网上还有一条" 公募基金经理薪酬或封顶 350 万 "的词条在网上一度冲上热搜榜单。这类传闻在这两年传了好几个版本,从封顶 5000 万,到 1500 万,再到现在的 350 万元,天花板越来越低。

动辄百万、千万年薪,对普通人来说,依然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但作为金融业的不少明星基金经理来说,其实真的够低了。

有人说,这是公募史上最大力度的薪酬改革正在逐步推进。

但说实话,基金 " 降费 " 也好,基金经理 " 降薪 " 也罢,并不是基民们真正想要看到的。

如果一个基金产品能为基民持续带来可观回报,那么即使管理费 10 个点,基金经理拿再多,基民都不会觉得有问题。

人家美国基金经理,单奖金就过亿美金的都不少见。

国内的基金经理,几百、几千万真算不了什么。

但问题是,人家能为投资者带来巨大回报,我们能做得到吗 ?

并不能。

但为什么,每次基金经理的薪酬限制传闻出来,都能迅速成为热搜呢?

因为这其中,确实有不少让无数基民感到气难顺的地方。

01

截至 2022 年,中国的公募基金产品数量超过 1.06 万只,管理总规模 27.25 万亿,创下历史新纪录。同时,中国的私募基金产品超过 3 万只,总规模达到了 13.77 万亿。

两项加起来,等于 41 万亿,超过了 A 股总市值的一半。

同时,中国的基民数量早在 2021 年底就突破了 7.2 亿人,也就是说,有一半多的国人都是基民。

所以基金早就是直接关乎国民利益的超级大行业了。

而这两年,基金产品的整体表现差得有目共睹,2022 年,中国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收益 -20.91%,平衡混合型基金指数收益是 -7.34%。

2023 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的中位值是 -12.63%。即使是头部的公募 " 大厂 " 和很多明星基金经理,他们的偏股型产品指数跌幅也超过两位数。

但就是这样的环境,基金公司收掉的管理费规模却依然大得吓人。

2022 年,27 万亿的公募基金累计亏损就有 1.5 万亿,但它们还计提了 1458 亿的管理费用,单是头部十家就拿了近 600 亿,超过其中的 40%!

还有,这两年,还爆出了不少明星基金经理动辄千万奖金的新闻。

这谁能受得了。

行情好的时候,基金赚钱,基金经理高薪酬没问题,但现在的表现差得让人骂娘了,还拿那么多钱,这凭什么?

所以,合理重新设计基金公司的收费和基金经理的收入规则,其实也是响应投资者的呼声。

这两年,这两件事已经在切实推进了。

比如基金公司的 " 降费 ",存量和新增的产品,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要逐渐分别降至 1.2%、0.2% 以下。

然后,到了最近的基金经理限薪、降薪和 " 优化 " 传闻。

尤其是后者,其实在业内的关注度是很高的。

最近有消息指,北京某头部公募开始裁员降薪:"研究员底薪立减 25%,基金经理立减 30%,2024 年 1 月份生效。" 据界面新闻报道,该公募的 " 投研条线,每个组都有 10% 的常规优化名额 ",将会按照年底业绩完成情况决定去留。

所以这两年,基金圈也出现的两大较著名现象," 公奔私 "和" 离职潮 ",其实就是导致了一些明星基金经理明星感到业绩压力和收入收缩的落差,转投监管更松和公众监督更少的私募,或者干脆主动离职。反映出了基金经理对监管加严、压力增大、待遇减少后的自我方向决策。

但这样能解决核心的问题了吗?

好像并没有。

02

什么是核心问题?

很多方面,从监管制度、产品表现、费用管理等。

拿管理费率来说,别看是从 1.5% 降低到 1.2%,看似低了不少,但它就一定是合理了吗?

在基金产品表现接连烂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凭什么要收如此高的费率。

据报道,美国的基金平均费率,早在十几年前就降低到了 1% 以下,通常规定公募基金收费不超过 0.25%;法定最高数值为不超过 0.75%,2022 年美国股票型共同基金的平均费用比率也只有 0.44%,股票 ETF 的费率甚至仅有 0.16%。

相比之下,我们的费用率还算是在天上飘着呢。

更大的问题是,公募基金在市场的表现,还经常陷入各种舆论风波。

比如被市场质疑最多的,替其他机构或大股东在高位接盘或做所谓 " 市值管理 "、老鼠仓等操作,严重影响了公信力。

有些基金经理,自己搞老鼠仓,或者替其他机构接盘出货,不把自己管理的基金当钱。

之前私募基金经理叶飞 21 年爆料事件已经说明了这一点,通过连续上百条微博,以 " 污点证人 " 的身份曝光了一出 " 私募资金联合上市公司哄抬股价 " 的密辛,涉及多达数十家上市公司,掀开基金联合上市公司、机构共同操控股价黑幕中的冰山一角。

叶飞仅是众多底层基金经理中微不足道的一个,也是因为被操盘方欺骗迫不得已跟下家撕破脸才选择曝光。

类似的事件,在这些年来并不少见。

还有另外一个很难确定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但被吐槽较多的情况,就是基金经理孤掷一注式大力押注所谓赛道的操作。

这种操作,在碰到板块大行情时确实能让押注某些产业赛道的产品净值飙涨,让不少所谓 " 赛道型 " 明星基金经理横空出世。然后有些基金公司就趁机会大力包装美化,以便开始大量发布新产品,把基金规模做大,最终收取丰厚的费用。

这几年,一些明星基金经理,从之前的一文不名的操盘手,迅速膨胀成为管理高达几百亿规模的明星基金经理。

然而,他们的产品并不能继续为基民创造神话,在板块行情过去后,产品净值不断暴跌,最终沦为被投资者唾弃的产品。

但他们在之前大规模发行新产品时已经收取了高额的费用,产品净值大跌也与他们再没有什么关系。

一个基金经理,短短几年内管理产品规模从几亿迅速膨胀至几百上千亿,为什么要发行如此大规模?市场容量是否能有效消纳?行情是否适合配置?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是否能驾驭得住如此巨大规模的资金?公司层面在其中存在怎样的风控问题?这些都是值得严格慎重研判的大问题。

然而,我们似乎只是看到了他们的产品规模在成功 " 造神 " 之后一路狂飙,以及狂飙之后,各种净值暴跌,人设翻车的结果。

这些结果,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到底要不要负责,似乎还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疑问。

相对来说,降费降薪这点 " 让利 ",根本算不了什么。

03

在去年底,英国一家名为 TCI 投资基金的创始人克里斯 · 霍恩,从自己的基金公司中分到了 2.76 亿英镑的 " 分红款 ",折合人民币高达 25 亿元。

这还不是他单年度挣最多的。

此前一年,TCI 给克里斯 · 霍恩分了 5.74 亿英镑,是这一次的 2 倍,折合人民币 50 亿!

其实,国外的基金经理,在薪酬上以亿单位来算都不算罕见,稍微管理大一点的基金经理,薪酬普遍也是至少千万美元级别的。

之前有个报道,2020 年,美国最赚钱的 15 大对冲基金经理总计获得了高达 232 亿美元的薪酬,平均每人十几亿美元。

这与国内被传出 "7000 万 " 薪酬就疯狂上热搜的明星金经理来说,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天差地别。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差别?

归根结底,还不是市场差别,也不是分配制度,而是各自创造的财富贡献不同。

美国基金产品的费率远低于我们国内,甚至有很多产品可以做到免大部分手续费。

但人家管理的基金不仅规模庞大,能薄利多销拿到更多费用外,更关键的是美股十几年长牛,很多基金产品的表现长期优异,切切实实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也就是说,人家的问题,更多是蛋糕越做越大,然后怎么分的问题。

而我们的问题是什么?

A 股十几年还卡在 3000 点无法向上突破,看似市场总市值不断增大,但很多时候根本就很难持续吃到蛋糕。

我们的问题,是蛋糕增长缓慢,甚至有时候还变小,这种情况下,分都不够分,就很难持续做到给投资者带来明显回报。

在这种难以 " 开源 " 情况下,其实基金公司也是挺无奈。

但这不代表对基金公司的降费和基金经理的限薪就是错的。

因为既然没法为投资者持续创造好的回报,那也就没有必要收那么高的费用,和给那么高的待遇。

这样,才能让基金经理与自身产品表现更深绑定起来,倒逼他们更好地提质增效,切实认真把产品负责起来,给投资者一个交待。

但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也要去做的事情。

那就是要尽快完善股票市场的制度,让 A 股真正成为一个制度成熟的、公平的、股民都认可的市场。

这些才是无数投资者更关心的大问题。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热门搜索: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 0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投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