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师范热”降温:2035年全国将有近200万教师过剩....

“师范热”降温:2035年全国将有近200万教师过剩

[2024-01-04 12:47:07] 编辑:财经大咖 点击量:93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作者丨王峰编辑丨陈洁图源丨图虫2024年1月3日,麦可思发布《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梳理了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变化趋势,以及全球大学的启发性实践。《报告》指出,为"轻装简行",许多大学启动校内机构的"撤""并""转"。据不完全统计,2022 .....

“师范热”降温:2035年全国将有近200万教师过剩

作 者丨王峰

编 辑丨陈洁

图 源丨图虫

2024 年 1 月 3 日,麦可思发布《中国 - 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梳理了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变化趋势,以及全球大学的启发性实践。

《报告》指出,为 " 轻装简行 ",许多大学启动校内机构的 " 撤 "" 并 "" 转 "。据不完全统计,2022 — 2023 年,已有包括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 " 双一流 " 高校,以及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桂林理工大学等地方高校启动内设机构改革和调整。

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一批大学密集推进学部制改革、进行内部学科治理结构调整,2023 年至少有 14 所高校成立新学部,目前已有超 40 所 " 双一流 " 高校进行了学部制改革。

在专业优化调整背景下,鼓励新设和严控专业有了新方向。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密集增设,一些热门专业被严控。例如,在近两年 " 从教热 " 带动 " 师范热 " 的背景下,多地在专业动态调整中主动给教育类专业 " 降温 ",尤其值得关注。

高校机构掀起 " 瘦身 " 潮

2023 年 11 月 15 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发布通知,要求清除僵尸机构,对职责交叉、相近和工作任务不饱和的要进行合并,防止机构分工过细。2023 年 10 月 26 日,西北工业大学官宣要进行机构改革:减机构、干部和管理人员。2023 年 5 月 4 日,桂林理工大学在《关于公布学校议事协调机构清理结果的通知》中明确:共保留校级议事协调机构 60 个、合并 8 个、撤销 12 个、新成立 11 个。

《报告》指出,高校内设机构深度改革可以通过 " 简政和放权 "" 精简和合并 " 等多种方式开展。对于 " 简政和放权 ",一是围绕师生的需求提供便捷的管理和服务,二是对二级学院进行放权,以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对于 " 精简和合并 ",有些高校由以前的 30 多个机构,精减到 20 余个。

专家指出,高校内设机构改革要从上至下、从体制到机制、从制度到流程进行全面改造,且一定是要刀刃向内,要进行利益的分配和调整,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机构的精简和合并。

学部建设之风吹到地方高校

2023 年 11 月,上海师范大学成立教育学部;9 月,山东女子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部……据不完全统计,2023 年至少有 14 所高校成立新学部。

从成立的学部来看,部分类型院校成立了与自身院校特色相关的学部,如辽宁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了教育学部,南京审计大学成立了审计学部等;有大学进行了全面的学部制改革,如中山大学实行全局的学部制改革,成立了七大学部。

“师范热”降温:2035年全国将有近200万教师过剩

所谓 " 学部制 ",是指将各院系按照学科门类或学科群归类合并,在内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次之间增加一级学术性组织或行政管理结构。

该举措能够突破传统学科限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解决单一学科难以克服的 " 卡脖子 " 问题,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该趋势已有向地方高校传导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学部制改革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但在这过程当中,部分高校不免会出现职能定位不清、重组后的利益冲突、学科建设未达预期等导致内部治理出现阻碍等问题。对此,高校应该不断探索优化,可以借鉴优秀的院校案例,同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改革创新。

各地大力度撤销停招过热专业

在多地启动的 2023 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中,明确支持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同时严格控制部分布点较多专业增设,包括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赫然在列。

2023 年多地还提到控制教育类专业新增布点。2023 年 7 月,四川省明确严控教育学专业新增布点,非师范类高校原则上不再新设教育类专业。9 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 2024 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提及的 21 个从严控制新设专业中就包括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并指出教育类专业原则上不再新设。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做好 2023 年职业教育拟招生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2023 年高职原则上暂不新增小学教育类专业点。

某种程度上,教育类专业停招是一次升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学历门槛近年来不断提高,按照修订后的《教师法》规定,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一名大型学前教育集团师资管理部人士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虽然幼儿园教师的学历门槛还是大专,但目前本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数量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学前教育博士学位的幼儿园园长,这对于提高科学保教质量裨益良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乔锦忠团队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小学教师需求量过剩较大,初中教师先短缺后过剩。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师资过剩,未来应在稳定部属和省属师范大学招生计划的同时,逐步减少师专和高职高专的师范生招生,保持一定的师资规模和质量。

专硕三年成新规

近几年陆续有一批高校出于培养质量方面的考虑,将专硕学制延长至 3 年。

从 202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开始,陕西理工大学所有学科专业学制均为 3 年。深圳大学除翻译专业外,专硕学制将全面调整为 3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西大学、河海大学等也出台了学制调整的相关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较 2023 年减少了 36 万人,这是自 2015 年以来考研报名人数的首次下跌。有观点认为,一方面学制延长使读研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研究生就业压力也在增加,这显示读研投入产出比下降,而报考人数下降或与此有关。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高校应明确专硕的学制和培养模式,找出专硕培养存在的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调整。

财政依赖是问题,高校找钱成必须

对于重点大学来说,除了国家财政拨款,来自科研和社会捐赠的经费也非常充足。2022 年,大部分 C9 高校的国家财政拨款经费占当年收入总计的比例不足四成。

“师范热”降温:2035年全国将有近200万教师过剩

但对于占绝大多数的地方普通高校而言,政府财政拨款、学费是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但过度依赖来自政府的预算补助,存在办学经费来源过于单一的风险。

2023 年伊始,四川、上海、青海等多个省份公示调涨本省公办高等学校学费标准,延续了自 2020 年以来新一轮的大学学费 " 涨价潮 ",即是因多年未调整的学费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从目前各省大学学费上涨情况看,涨幅大多数在 20% — 40% 之间,调整后的本科文科类学费普遍超过 4000 元 / 学年,理工科类学费普遍超过 5000 元 / 学年。

此外,争取科研经费是拓宽收益渠道的有效途径。2022 年天津大学科技总经费再创新高,超过 42 亿元;齐鲁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类科研经费总额达到 12.41 亿元,科研经费总额连续三年超过 10 亿元。技术服务转化也可为高校带来充沛的资金。通过整理 197 所 " 双高校 "2023 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发现,188 所公布了此数据的 " 双高校 "2022 年度累计创收约 25 亿元;其中到款额超千万的院校有 81 所,占比约为 43%。

与此同时,社会大额捐赠正在为高校提供重要发展助力。2023 年 5 月由某公益咨询机构发布的《2022 中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面向高校的大额捐赠逐渐增长。该报告基于公开披露信息,统计到 2021 年国内高校基金会接收了 254 笔金额大于等于 1000 万元人民币的大额捐赠,大额捐赠笔数较 2020 年增加 41%。

热门搜索: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 0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投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