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付士山诗集《巨大的故乡》:故乡是每个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付士山诗集《巨大的故乡》:故乡是每个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2024-01-08 08:08:14] 编辑:秀外慧中 点击量:16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关于本书《巨大的故乡》付士山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该诗集作为作者首部个人诗集,收录了从1988年至2023年35年期间创作的200余首诗歌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作者三十多年诗歌创作的全貌。诗集由微博CEO王高飞、著名诗人沈浩波、韩东、邱华栋联 .....

关于本书

付士山诗集《巨大的故乡》:故乡是每个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巨大的故乡》

付士山

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

该诗集作为作者首部个人诗集,收录了从1988年至2023年35年期间创作的200余首诗歌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作者三十多年诗歌创作的全貌。诗集由微博CEO王高飞、著名诗人沈浩波、韩东、邱华栋联袂推荐。诗集共分《故乡三部曲》《魂系家园》《人生海海》《诗路花语》《世间游走》五辑,《巨大的故乡》是诗人对故乡的一份献礼,也是作者对故乡传统历史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探寻,是对故乡岁月的诗意记录,也是对故士的深情吟唱与回望。

关于作者

付士山诗集《巨大的故乡》:故乡是每个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付士山:陕西武功游凤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早年开始诗歌创作。现为@微诗刊主编,本站陕西总经理。

大家评论

01

诗意地还乡 深情地吟唱

故乡是一个人精神的原乡和生命的现场,它不仅意味着历史和记忆,也意味着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历史与记忆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一种更加古老的声音,而对诗人来说可能承载着更多的意义。难得的是《巨大的故乡》的每一首诗都在构思方面有前人未曾突破的新的大胆探索,这也是诗人对故乡的一种新颖的诗意解读。

再者,诗,首先必须是真的,然后才可能是美的。《巨大的故乡》是怀古咏叹,深情的诉说、舒缓的节奏、朴实的语言,这些也许并不起眼。但如果剥开这些外表往里看,字里行间却分明掩藏着一个远方游子热爱家乡的滚烫的中国心。诗言志,这是老话了。余以为诗不仅仅言志,更多时候是言情,言真情。有了真情,才可能是美的。《巨大的故乡》没有太多的技巧,也没有太多的雕琢,只是“心有感焉”。然而,正是如此,才恰恰看出诗人深谙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之美的真谛,并能将之成熟地运用于自己的实际创作,这就使他的诗作足以吸引读者,感动读者。

《巨大的故乡》落笔孕育中华农业文明的武功这块周原大地,蕴藏着无比深厚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与内涵,而目之所及难见高质量的现代文本,更多的则以宣传和民间传说等形式呈现的浅层次解读,作为在此领域生活奋斗的文学工作者,我非常乐见付士山这样有分量有质量的关照这块土地的当代诗歌文本出现,这样的尝试和挑战虽有些许瑕疵,但瑕不掩瑜,整体来看这组大气磅礴的诗作在武功当代诗歌创作中是非常罕见,也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在农业文明经历迅速迭代走过工业文明进入今天的信息化社会,走出或者至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诗人作家们,在经历国际化现代化的文化洗礼之后再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现代的文本形式回望这版巨大的文化版图时,我更加热切地期待诗人付士山等更多的后辈们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构建这一宏伟的文化工程助一臂之力!

2022.10.19

02

让故乡在我们的诗歌里复活

言归正题,付士山的《巨大的故乡》不是一部简单写日常生活的诗集,而是一部写故乡的史诗,每一首诗都有一个历史人物,或是一个故事,这些人物和故事,对读者而言,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迫使其细心阅读,抚诗长叹,即使对那些没有文史好感的人也会产生相当大的诱惑力,一经阅读就难于放下。第一辑《巨大的故乡》是由九首组歌构成,组诗以故乡著名的历史人物姜源,后稷,苏武,苏惠,李世民,康海,美阳关、漆水河为主线,诗意地再现和还原故乡几千年的沧海桑田与社会巨变,并以叙事性语言直逼诗歌史上留下来的珍贵文本和先贤俊杰的精神衣钵;第二辑,《魂系家园》主要以故乡为主线,以一个游子的视角,力求用朴素的语言,本真的记录发生在比武功更小但更为亲近的丁家山的物事,人性,天理相互交织的世俗百态,意在给后人留下一个村子抑或一个民族的农耕简史;第三辑《人生海海》,收集了少量的不同年份写给已逝作家和朋友的追忆诗,他将诗歌的目光从生活的故乡转移到人性与伦理的故乡。阅读那首悼念路遥的108行的长诗《路遥遥》及其后记时,一种近乎于电影蒙太奇的画面出现在我们面前: 1992年初冬,一个天真少年在西府的乡下,得知作家路遥英年谢世,顿时泪流满面,写下了一首悼念诗《路遥遥》,因为悲伤,爱,神圣等复杂的情感,一拥而上,且一发而不可收,他写了50多行诗,还难以罢笔,又写了50多行,才戛然而止。这个写诗少年正是付士山,两年之后,他出现在路遥曾经工作过的《延河》编辑部院子里,看着他头顶着西安的阳光,向我迎面走来,我仿佛看见另一个年轻的路遥,谨慎,胆怯,带着乡野的泥土气息,要跨入文学的殿堂,但我知道,这丝毫掩饰不住他那颗刻意压制的要出人头地的野心,不远的将来,他会闹出一点动静的,会过上他想要的生活。还有一首《鲁迅先生》,他并没有交代写作背景,但诗中对大先生的一咏三叹式的讴歌,显然除了个人处境的激发外,还有对时弊的尖锐批评,曾几何时,一股歪风席卷知识界,企图将鲁迅从课本上拿下,极尽语言抹黑之能事,付士山岂能不愤慨,他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这首诗,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当头一棒。还有几首写给亲人,同事,朋友的祭颂诗,读之,如临其境,潸然泪下;第四辑《诗路花语》,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诗人的成长史,或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追梦者的情感史,奋斗史和磨难史交替呈现的文学史;第五辑《世间游走》,是诗人在“世间”这个大庭院里的信步偶得,不管是在统万城,乾陵,还是在旧金山,纽约,诗人的眼光时刻关注着人类生存的紧张与焦虑。即使在辋川,看见被压在一座废弃的工厂下面的王维,也要为唐朝的这位诗佛鸣冤叫屈。当然,仅仅这样,我走马观花地提点一下这些要义,是不足以说明《巨大的故乡》这部诗集的真正的艺术魅力。目前为止,我认为世上最难办的事情,就是在大众面前谈论诗歌,许多情节不说也罢,一张口连自己都觉得是在牵强附会,也许作者并不是这个意思呢。但和朋友聊诗,还是大有益处,聊才能碰出火花。所以,我就私下里和诗人付士山一起时,再认真分享《巨大的故乡》有什么异于别人的地方。

陕西省首届青年文艺创作奖, 双五文学奖,第二届柳青文学奖,中国诗歌春晚金凤凰诗歌奖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等多项奖励。出版《浮土与苍生》《方位》《远村诗选》等6部诗集,《错误的房子》等2部散文集,《远村的诗书画》《向上的颂歌》《诗书画》等5部诗书画集。)

03

巨大的故乡之诗

《巨大的故乡》是令我吃惊的。我知道付士山写诗,我知道他当过著名报纸的记者,当过编辑,我知道他操盘头牌大门户网的区域公司运营,并且在微博上开了一个微诗刊。拿到这部诗集书稿之前,我知道的就这么多。我们时有网上交流,线下见面不多;我们的交流内容广泛,谈诗的时候却不多;我们有不少共同的朋友,大家称他老付,但聚会却不多。我觉得这本《巨大的故乡》才是我对他真正了解的开始,我感到吃惊。

我吃惊于付士山的执着,在这个非常不诗意的年代,他依旧坚守着少年的诗歌梦想,并且持续而隐秘地写着并不拿出来发表的诗歌。我吃惊于他的深情,对诗写的深情和诗歌中的深情,这个沉稳、儒雅、温厚的男人,在诗中呈现出了另一种炽热的样子,或者说,那是一个诗人的样子,是一个人依旧少年的样子,那是我日常所极少看到过的,只是在线上聊天中,时或能隔着屏幕感受到他对当下的世态与世事表现出的激愤,我于是知道,本质上,他是诗人的,而非商人的;内心里,我很喜欢这样的朋友,他并没有被社会与年龄消磨掉初心,我能感觉得到那颗纯真且醇厚的诗心,在他外圆内方的身体里激烈的跳动着。我吃惊于他诗思的宏大与深邃、笔墨的克制与具体,他能够把激情装进沉稳的诗体中,我能够感受到他的热烈赤诚,但却并不张牙舞爪,这是诗的控制力,更是人的品质力。我吃惊且好奇,他为什么现在要出这样一本诗集?读这本诗集,或许能让我的吃惊变成一种认知,一种重新打量朋友,一种刮目相看,一种深入浅出,然后,哦,这样的一个付士山!

《巨大的故乡》收录的作品,写作年代从1988到2023,时间跨度过长三十五年,其中包含的作品,就是诗人从少年到中年的历程,这样的诗选,不能不让我重视,让我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少年到中年,他的诗歌写作,是如何生长、迁延、变化与变幻的?他的诗又有什么是一直存在不曾改变的?

作为一个同样写诗的人,一个写过不少诗歌评论的人,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去感受诗而不是分析诗,去感觉诗人而不是评价诗人。可能是年纪大了吧,热情在消退,肾上线素分泌渐弱,已经过了热衷于谈诗的那个阶段,也活得很不诗人。或者说已经从那个向来热闹的水池子里上岸,坐观,静听,感觉来自诗人和诗的呼吸与温度,才更觉得享受。读付士山诗集的时候,我正是这样的心境。而在这样的心境里,尤其容易感知到诗人强烈的情感浓度与烈度,这部诗集,最激烈的表达,应该是“人生海海”这一辑里的那首《路遥遥——痛悼作家路遥》。作者本质上是一个情感饱满的抒情诗人,情,是他所有诗歌的主线与主脉,但是在他相当多的抒情短诗中,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克制和内敛的,激情在沉稳中转化成一种舒缓甚至有时候是隐忍的情感和情绪表达,甚至还不乏幽默与自嘲,在他大量的抒情短诗中,无论是摆脱不掉的乡情还是失落的爱情抑或是人生际遇中的感慨抒发,都能够感觉到这是一个外圆内方的男人的表达,但是这首悼念路遥的一百零八行诗,却一反他沉稳的抒情常态,激情饱满,直抒胸意,完全不加掩饰也不事节制,情绪的流动有一泄千里的奔放。我想,诗人大概是从路遥的作品和路遥身上找到了某种心灵的和境遇的对位与同频,而路遥的英年早逝让诗人郁积的感觉瞬间爆发了。诗人在这首诗的后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创作背景:“在那个对前途与人生一片迷茫但却执着地相信诗歌与爱情的22岁的年纪,在心目中的偶像路遥去世的时候在无人知晓的那个空旷寒冷的农村小学一边泪流满面一边思若泉涌,写下那首自己一直暗自引以为豪的诗。”这是二十二岁的诗人,这确实是激情的年龄,是诗大于人的年龄,是无须节制也不必节制的年龄,由此也可以体会到诗人付士山的底色,他本质上是一个为情所主的诗人,理解和进入付士山的作品,情是打开他的诗歌的那把钥匙。

情深如诗人者,付士山还有更其深厚的“巨大的故乡”之情,这既是原发的同时也是自觉的追寻、深究与思考。在组诗九章《巨大的故乡》里,诗人沿着故乡的历史、风物、人物、传说,探测寻找着故乡文化的源头,这里有姜嫄、后稷这样的传说中的人物,也有苏武、苏惠、李世民、康海这样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有美阳关、报本塔、漆水河这样的历史文化自然遗存,诗人以长句式的绵密铺排,把家乡巨大的历史、文化、传说、自然环境与诗人个人成长于其中耳濡目染浸淫于身的文化血脉,以敬畏,以亲近,以反观,以巨大的九章之制,完成了关于自己文化故乡的想像与诗写。

如果说《巨大的故乡》九章是他书写文化故乡,那么“魂寄家园”中的《丁家山简史》组诗十九首和这辑中其它的短诗,便是他在离开故乡之后以理性以远观甚至以他者审视并描画他的来处,他的肉身故乡、生存故乡、土地故乡。他在题记是这样写的道:“丁家山是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图注的小山村,尽管它很小,但对我对在那里生那里长的每一个人来说,它不仅仅是我们出生长大的地方,而且将是我们未来的归宿!把在那里生活的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村里人,邀请到我的朴实、带着泥土气息、他们看得懂的诗歌里,让他们获得在文字在诗歌艺术世界里另外一种生命力是我的一种特别的夙愿和荣幸。”我之所以要抄录这一段题词,我是从这组诗里看出了诗人的从少年到中年一直葆有的一种诗歌“野心”,这是他的另一种深情,不止于诗歌的对土地与家乡的深情,而这深情到了《丁家山简史》及这一辑中的其它作品,变成了一个诗歌“野心”同时也完成了这了不起的诗歌“野心”。

读罢整部诗集,《丁家山简史》在我看来是最为了不起的一次诗歌探索,如果把其它作品叫做诗歌的常规性书写的话,那么《丁家山简史》就是一次突破性的书写,一次先锋性的书写,一次探索性的书写并且完成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丁家山体”。在这里,他写了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居住方位生活方式家山人物邻里亲属七姑八叔,写了他们的生活与命运,他们的活与苦,他们的来和去。更重要的也是我更看重的则是他的写法,他一反之前的抒情方式,近乎苛刻的用叙事与陈述,诉说着他们,似乎是怕笔尖稍动一下感情就会惊动这些大部分已经不在了的人,实际上他记录了一个村庄的衰败,这何尝不是中国农村在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在这组诗的后记里,作者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是想把他们真实的生存状况如实地用简单白描式的语言纪录下来,把他们的卑微的人生故事真实地叙述出来,尽量的不抒情、不议论、不评价,原原本本的还原他们很低很低的甚至低到尘埃里的原始生活状态和作为历史尘埃的残酷现实。”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显然是清醒的,理性的,隐忍的,是对自己的写法有想法的,但是在作为读者的我的看来,他大概不知道自己其实在开创一种诗歌文体或者一种诗歌表达方式,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此前我还没我看到如此大规模的诗章采用这种纯客观的讲述方式,诗人和诗人的情感深深深深的藏在了句子后面,因此我说这是一次突破性的书写,是先锋的探索的,而且成功了——可以称之为一个独特的“丁家山体”文本。有这部《丁家山简史》,这本诗集便可以脱颖而出,它的分量与艺术价值便不容置疑了。

与《丁家山简史》具有连带关系的是组诗《七天》,可视为前者的后传,这是诗人的生命故乡,是他的来处与归向。《七天》是母亲的葬仪,我通过这首诗完整地了解了关中的葬仪过程,这是这首诗民俗意义上的价值,诗人肯定不是为了叙写关中的葬仪,对于他,更重要的价值的母亲,是他生命的所来之处,是他不可回避的归向之所。在这首诗里,诗人不再节制感情,而是放任,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里,都是诉说不尽的感情,哀而伤,悲而殇,痛而疼:灯下的这组诗写了很久很长/浮躁的都市没有人有耐心阅读/没有想以此成为一个所谓的诗人/我只想让母亲在我分行的世界重生/我还要追求什么 母亲 在灯下/对着您的目光诵读一遍 您的一丝微笑/已足够温暖我剩余不多的未来的路。

通过读一本诗集了解认识一个朋友,现在我开头所说的吃惊,似乎已经少了很多。现在我可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他就在我身边,我们已经认识很久。如果由此发一点感叹,就是我们常常其实对自己的朋友所知不多,认识不够,我们碌碌于事务泛泛于酒局,真正进入朋友内心的时刻,越来越少了,这大概是时代使然,但也正因为身处这样的时候,我们不是更应该更多的更深切的关注关心关怀关爱自己的朋友和身边事吗?就像付士山通过他的诗进入他的文化的故乡土地的故乡生存的故乡生命的故乡——他是幸福的。

2023.8.9西安

等。)

04

诗意叙事 乡土情怀

—读付士山诗集《巨大的故乡》

一部诗集,跨越三十五年,要经历多少时间和内心的考验;一部诗集,珍藏三十五年,才向读者面世,可见诗人是多么爱惜自己的“羽毛”!诗坛和一些行业一样,也充满了许多功名利禄、是是非非;人,本身在庸俗日常的忙碌中,总要追求一些精神,尤其中国诗人,天生带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巨大的故乡——付士山三十五年诗选》,就是诗人付士山,历经淬火,用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奉献给我们的“精神食粮”,与其说是他个人的“隐秘史”,不如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的缩影;三十五年,文字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饱满深邃,质朴情真,不断持续而有生命力,诉说着一个诗人的“故乡情怀”,这种情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生于农村一代人的“共同的故乡情怀”。我觉得,“巨大的故乡”之所以“巨大”,是我们远离故乡之后,才觉得自己的愈发渺小;远离故乡之后,漂泊四方,反省自己,反观“故乡”,才觉得“故乡”的沉重、复杂和自己的无奈和忧伤。“故乡”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却无法让“故乡”美丽延续。“故乡”不仅仅是我们眼中的“空心村”,现实表象的破败不堪,而是我们心灵中引导我们成长的“无形动力”,这种“巨大”,有形且无形,日益逼仄着我们回望“故乡”,且深感不安。

诗集《巨大的故乡——付士山三十五年诗选》,作为付士山首部个人诗集,收录了从1988年至2023年35年期间创作的200余首诗歌作品,跨越了中国改革开放重要不同阶段,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作者三十多年诗歌创作的全貌。诗集共分为《故乡三部曲》、《魂系家园》、《人生海海》、《诗路花语》、《世间游走》五辑,厚重深情,由近到远,如同一位历史的诉说者,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着“故乡”与自己的成长史;镜头不断推向远方,讲述着我们少时的梦想和情怀,“巨大”的故乡在渐渐隐去,自己在慢慢变得坚强,在社会的洪流中,不断挣扎,不断拼搏,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操练,在诗歌阵地里不断实验,失去一些东西,也到了一些东西,心中坚守一些东西。从整部诗集来看,几乎所有的诗歌作品都是写故乡或与故乡有关,是诗人对故乡的一份献礼和致敬,也是作者对故乡传统历史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探寻,是对故乡岁月的诗意记录,也是对故士的深情吟唱与回望。

特别是第一辑《故乡三部曲》,从组诗《巨大的故乡》到记录作者出生的小山村的《丁家山简史》,以及回顾十年前作者的母亲去世的组诗《七天》,这三部组诗构成了该诗集的“故乡三部曲”,这三部组诗的完成也同时是诗人灵魂无形中完成了从远及近、从外至内的诗意回归。我觉得,最为明显也最有特点的是,诗人付士山的诗意叙事,反复吟唱,让我们在他略带有“自传式”的颂歌中,感受故乡的历史人物姜嫄、后稷、苏武、苏蕙、李世民、康海与历史事件,感受“丁家山”村庄的变迁,感受“七天”的浓浓母爱和孝子情怀,这种“隐秘”,只有在诗歌中体察。

陕西武功,陇海铁路从此穿过,近三十年来,我无数次坐车默默审视着这个历史上风云变幻的地方。诗人付士山的故乡武功,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也是周原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人民,在农耕文明和周原文化的世代熏陶下,养成了勤俭持家、善良温和、质朴谦虚、谨慎坚忍的性格,在他诗意叙事中,这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无比怀念的梦想和情怀,融入其中,渗入血骨。

我们熟悉,流传至今的外国史诗中,著名的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我们中国也有三大少数民族著名史诗,一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二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三是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史诗大多以神话故事、英雄人物、庞大的历史事件,比较全面深入的反映或映射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我们唐诗也有许多叙事诗。现代诗歌的诗意叙事,我觉得是一种诗歌表达的策略和手法,诗歌的本质是一种通过语言、情感、思想、意象、节奏等多方面来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经验的艺术形式,是诗人独特的个性体验。

其它评论

付士山,付总是一名穿梭与版面和网络多年的媒体人,在微博盛典又让我们看到了热爱文学与诗歌的一面。历时三十五年创作的诗集《巨大的故乡》,诗集预售收入,将用于资助武功贫困大学生。

——陕西电视台记者、主持人高杰

2023.12.18

读《巨大的故乡》

昨晚读付士山的诗集

读到很晚很晚

近乎失眠的那种晚

然后就胸闷气短惊厥而醒

摸着还在疼痛的心脏想

猝死在朋友的伤感

青春、故乡和老去里

幸,还是不幸

——知名媒体人、导演、诗人张弓惊

2023.12.25

关于后记

一部诗集的诞生

——《巨大的故乡》后记

《诗路花语》初稿到《巨大的故乡》正式出版,我准备了三十年。

在那个中学生文学热遍全国的年代,许多人都凭借诗歌、通过写作改变了人生的命运,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被各所大学特招录取,成为一名大学生。而我却没有那么幸运。

在课堂上、在凤安中学的大通铺宿舍里、在老家被我命名为“可巢”的粮仓内,甚至在暑期打工的建筑工地上,写了成百上千首诗,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各级报刊发表了许多诗歌作品,那时我还煞费苦心地编辑整理了一本序跋俱全的有一百多首诗的诗集,取名《诗路花语》。

那时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出版一部自己的诗集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历经波折,后来还是不了了之。总之,书没有出成,命运也未能有什么改变,大浪淘沙之后,我成了被晾在沙滩上的一粒沙子。

来到西安求学、工作之后,现实的生存需要让我很理性地放弃了关于文学的不切实际的梦想,从进入媒体行业,到白手起家自己创业搞企业,这二十多年,我忙忙碌碌,又似乎浑浑噩噩,当年梦想做一个诗人,结果阴差阳错地成了一个所谓的资深媒体人。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时间已经将当年的文学青年改变成一个华发杂生的中年男人,在即将迈入人生的下半场的节点,我再三确认,当年的梦依然还在,那些分行的文字依然能让我怦然心动,甚至心潮澎湃!这么多年的商海沉浮,自己骨子里依然是一个心怀梦想和家国情怀的诗人。

当这个梦在内心萦绕许久之后,我毅然决定正式出版这部诗集,给梦想一个机会,也给当年的自己一个交代!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繁杂的搜集整理和重新编辑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发现当年那本被我整整齐齐抄在方格稿纸上的厚厚的书稿,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一次次搬家的过程中已无影无踪,甚至连录入到电脑里的电子版也在维修电脑时不知所踪。于是,几次翻箱倒柜四处翻找,把办公室和家里翻得天翻地覆。所幸,终于找到了还一直保留着的上学那会儿积攒的几十本大大小小的日记本和读书笔记,整个寻找、录入、编辑、校对等工作断断续续持续了大半年时间,其间尽可能保留当年那些诗歌的原貌,同时也不得不舍弃大部分学生时代不成熟的稚嫩之作,加上近几年新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终于将它们集结成册。这部诗集涵盖了我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到现在大约三十五年时间的诗歌作品,于是我的个人第一部诗集就有了“三十五年诗选”的副标题。

三十五年后重新审视当年被命名为《诗路花语》的书稿,我突然发现,这部诗集几乎所有的诗歌作品都是写在故乡或间接与故乡有关。这个发现让我心头为之一振,也让我恍然大悟、欣喜不已,我在重新回望故乡时认识到,故乡不仅仅是那个具体的出生地和曾经的居住地,而是一个“巨大人文之上的超人文格局建构”。

我的老家在渭河支流漆水河西岸的一个叫丁家山的小山村,为逃避抓壮丁,祖父当年从扶风县杏林镇的侯家堡带着祖母和年幼的父亲来到这个山沟凿穴而居,从那时起到我这一代就是第三代了。

当年,祖父祖母选择在这个小山村安家落户,此后在这里辛辛苦苦劳作了一辈子,几乎从未离开那里,他们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了这片辛劳一生的黄土地。到了父母这一辈,终于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在那个盛行“逃离式教育”的年代,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女一定要走出去,改变老一辈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当我有机会走出丁家山并在外面的世界终于拥有了一方立足之地后,再想回报母亲的哺育之恩时,一场不幸却把母亲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

故乡的风从那片土地上刮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那些风吹草动、风云变幻都被记录在我的笔下。整理最近几年的诗作时发现,从《巨大的故乡》到《丁家山简史》,再到《七天》这三组组诗里,我的灵魂无意中完成了由远及近、从外至内的诗意的回归,这三组诗就是我的“故乡三部曲”。

在诗集即将出版前夕,再次翻阅整部诗集,一首首、一行行诗都会在我的脑海里演绎成一幅幅熟悉的画面。我虽然离开了故乡,但我的亲人依然留守在那片土地上,那些兄弟姐妹、父老乡亲或许终将成为传统农业最后的坚守者,而我在诗中反复吟唱的故乡永远都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离开故乡已经整整三十年了,无数次返乡,总是惭愧没有什么可以回报那片故土,作为从武功走出的游子,或许我只有以这部《巨大的故乡》作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探寻和重新审视,作为对故乡岁月的诗意记录和对故土的深情回望与吟唱……

以一个从事多年媒体工作的人和诗人的眼光再次回望,从发源于故乡的先周到辉煌史册的强秦大汉到盛唐,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都与那些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和联系。如何以现代诗歌的形式,勾勒和描摹这片土地上的人、物与事,继承和摒弃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精妙地重新展开、提炼、综合这些与我们时代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源头,写出超越历史本身的更为宽阔的史诗性作品?我不断思索着。

这也是我的这部诗集取名《巨大的故乡》的目的及用意。感谢给予我鼓励与支持的著名诗人远村、秦巴子老师,我多年的师长——著名作家贺绪林老师,是他们的鼓励让我有勇气把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感谢我多年的良师益友——青年诗人邹赴晓、高中同学和挚友赵轩等,在这些年、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的支持帮助!

感谢在出版过程中给予我诸多支持的太白文艺出版社,以及我的诗集的责任编辑强紫芳、汤阳二位老师!我还要感谢支持我的妻子张未霞,支持我做这样一件与当下格格不入的事情!

从一个多年穿梭于版面和网络的媒体人重新回归到文学,回归到诗歌这一领域,许多文字包括对诗歌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带有许多闯入者的个性和痕迹,很多创新或许不合规,但作为初学者出版的第一本书,这权当试错。

若上苍不弃,我将在余生的若干年,以立足当下、放眼全球、关照历史与传统的视角,以诗歌这一独特的情志表达方式,为自己的灵魂,为自己的使命与愿景燃尽生命最后的烛火,以驱逐黑暗,照亮余生。

是为后记。

付士山

2023 年 11 月于长安心斋

热门搜索: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 0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投稿咨询